(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252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应用统计)
(领域代码:025200 领域名称:应用统计)
一、专业学位类别及代码
专业硕士学位类别: 应用统计
专业硕士学位代码: 025200
二、培养目标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物资学院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围绕我校流通领域办学特色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地缘优势,服务京津冀、面向全国,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坚实统计学理论基础,能够综合运用统计基础理论和方法解决经济领域、金融领域以及物流流通领域的相关统计实践问题,为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咨询和研究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统计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
1.知识要求
(1)基础知识
掌握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等政治理论知识,掌握人文基础、自然科学等基础性综合知识,掌握职业伦理知识与职业法规。
(2)工具知识
具备一般应用统计类知识,包括研究和工作所需的外语、计算机、调研技能等技术、工具和方法类相关知识。
(3)专业知识
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理论基础,了解应用统计领域技术前沿,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收集数据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推断和预测。
2.能力要求
(1)通用能力
领导能力,包括多学科团队中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包括理解职业及道德责任的能力、爱岗敬业的务实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对终身教育的认知能力及学习能力、对新知识的敏锐洞察能力。
(2)专业能力
能够运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结合计算机、大数据等方法及技术,准确有效地展示和诠释数据处理结果,形成有价值的结论,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3.素质要求
(1)道德素养
爱国、爱党,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恪守学术和职业规范,坚守学术和职业诚信。
(2)专业素养
具有综合人文素养和一定科研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社会经济领域实际问题。
(3)职业精神
勤奋敬业,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具有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遵循严谨求是、进取创新的科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富有合作精神。
四、培养方向
根据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结合本校多年来的学术积累以及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本学科凝练出以下三个培养方向:物流与经济统计、统计决策与优化、物流与金融大数据技术。
特色方向一:物流与经济统计
基于统计学的基础理论,融合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围绕碳能源经济统计、高质量经济统计、物流统计调查与核算、物流景气和绩效、物流产业关联和竞争力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为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方法支持。
特色方向二:统计决策与优化
基于概率统计、运筹学、最优化方法等基础理论,运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经济社会领域的不确定性因素,并进行相应的预测与决策,为大规模复杂系统设计与优化、以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方法支持。
特色方向三:物流与金融大数据技术
基于大数据的采集、清洗、挖掘与分析等基础理论,运用数据爬取、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聚焦物流与金融领域,处理大规模复杂数据,为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五、培养方式
1.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制。校内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配合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及论文答辩等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实习实践的策划与管理工作。
2.采用学分制。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者即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的程序授予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
3.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研讨、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特别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教学。
六、学制与最长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培养方式,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培养环节。学制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其中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践环节不少于半年。
七、课程体系
八、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为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除了满足规定的学分学习要求外,还需参加下列必修环节:
1.能力拓展环节
主要包括职业资格类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其中:
职业资格类课程:研究生在第1学期至第4学期在校学习期间,需至少获得1项数据分析类资格证书,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参加的CDA数据分析师资格证书、中国数据分析师(BDA)证书、中国数据分析师(CPDA)证书、北美精算师证书等。
创新创业类课程:研究生在第1学期至第4学期在校学习期间,需参加本学科领域及相关专业领域内的国内外学术、实践及职业类竞赛和比赛,至少1次,包括但不限于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大赛等。
2.专业实践环节
主要包括学术前沿讲座和企业实习实践环节。其中:
学术前沿讲座:研究生在第1学期至第4学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参加10次与本学科相关的校内外组织的企业家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或研究生论坛。参加活动后必须撰写心得体会,由导师督促其完成并考核效果。
企业实习实践:研究生在校学校期间应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环节之后,参加企业实践6个月以上,并提供相应实习证明材料,推荐学年为第2学年。
九、学位论文
应用统计专业学位论文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体现学生已系统掌握统计学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综合运用统计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论文类型一般应采用应用论文、案例报告、调研(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等。鼓励学位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案例开发内容相关。
建立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与预答辩制度、匿名评阅制度。组织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一个半月参加学位论文预答辩会。学位论文评阅人必须至少有一名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管理岗位的校外实务部门专业人员。学位论文通过匿名评审和专家评审后,研究生方可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具体按相关规定执行。鼓励邀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外实务部门专业人员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十、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
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修业年限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能力拓展和专业实践等教学任务,考核合格并获得规定学分,毕业论文经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审核通过,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毕业的其他条件,则准予毕业,发毕业证书;研究生通过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考核合格,但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者,按结业处理,发给结业证书;学习满一年以上退学的研究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考核合格,发给肄业证书。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研究生可根据相关学位管理规定,向学位评定分委会提出学位授予申请,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授予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
十一、其他